为什么六十年前这些工业巨头要自己开发工业软件?因为有复杂产品(http://www.maoyihang.com/invest/)研发需求!当产品越来越复杂靠、人手工绘图已经极难驾驭,同时计算机绘图和驱动物理设备(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4/)成为可能的时候,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表达和加工产品,就成为了真实而急迫的需求。有了需求企业(http://www.maoyihang.com/company/)自然原因花巨资去自主开发工业软件。
上述先行者的软件有的不断发展和兼并,有的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者自我放弃,大量的新型工业软件不断涌现,软件的专业范围也从制造业逐渐扩大到能源(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34/)、原材料等*域,*终逐渐演变成为了**的工业软件市场格局。
工业软件优化于工业应用
工业软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近十年,国内的工业软件界开始认识到了这个规律:任何一款工业软件,如果没有工业界的深入应用,这个软件就很难成熟,例如很难发现顶层设计缺陷,很难发现机理模型的算法缺陷,很难获得适合于某种专业性的潜在研发改进需求,很难获得工业界新出现的诀窍(Know-how)知识,很难获得工业界巨头的投资青睐等等。因此,工业软件不断推出新好功能,同时工业界在实践应用中对工业软件进行“反哺”,是一种双方长期积极互动的双赢情境。
因此,振兴工业软件问题,并不是仅仅靠**、资本方、工业巨头等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问题,工业界大规模地参与应用工业软件并反馈软件缺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工业是“皮”,工业软件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必讳言,无论从论证初衷、采购(http://www.maoyihang.com/buy/)额、装机数量以及客观使用结果,国内工业界一直不太看好、不愿选用国产工业软件。据估算近几年正式采购的国产工业软件只占全部采购的5%(充其量不会超过10%)。*于为什么会这样,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复杂问题。笔者仅列举几点:
开发主体问题:从三十多年前国内开始开发工业软件(如二维工程绘图等),国内就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作为软件研发单位,基本上企业不参与软件开发。因此,如此开发出来的软件,*大多数都不太适合企业应用,这些国产软件*大多数都已经消失,极少数提供了符合国标的符号库、零件库的软件顽强生存了下来。
企业对工业软件高度轻视问题:早年(甚*到**)企业*导都不认为工业软件有多么重要,*大多数决策者心态是宁愿买计算机也不愿意买软件;如果真想用软件了就去买盗版;或者轻蔑地认为找上几个会编程的大学生、研究生就能自己编软件;当编来编去软件不能用而又确实需要软件时,企业就又会转向购买国外工业软件。
1769-PB4 软件功能问题:国外工业软件已经相当成熟,体系架构稳定,功能齐全。可以提供很多企业实际要求的复杂设计、生产、运营与维护功能,但是国产工业软件能实现的功能还比较有限,同样的功能水平有限。因此同类软件选型对比时,竞争乏力。
由此而形成了工业软件市场赢者占先、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缺乏国内工业界支持和“反哺”的国产工业软件一直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艰难度日,而获得国内工业界支持和“反哺”的国外工业软件则越做越大,日益优化好用。例如,达索CATIA V5版是在PC上运行的*个版本,刚发布时全**没有人敢用它设计飞机整机。国内某飞机设计所迎难而上,*次用V5版设计了全数字样机,并且发现和反馈了数百个大大小小软件缺陷,让达索公司(http://www.maoyihang.com/company/)及时改进优化了CATIA V5版。
IT(http://www.maoyihang.com/sell/l_25/)厂商不可能开发出适用的工业软件
这个问题如鲠在喉,必须单*讨论——国内上下普遍认为工业软件**属性是IT,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失误,也几乎是国产工业软件的“死穴”。
只要一开研讨工业软件问题的会议(http://www.maoyihang.com/exhibit/),会议主办方就找来很多互联网、数据库、操作系统、社交软件、电信软件、电商软件等IT企业,真正开发工业软件的人和企业代表则没有几位,这样一票人聚在一起云山雾罩地讨论半天,如同“鸡对鸭讲”,如同研究如何让猴子去生出大猩猩来。
殊不知,国内IT企业并没有工业软件的开发与持续改进能力,不管它有多少人,多少钱!
结论看起来似乎有点“*对”,但是这是残酷的历史与现实。
笔者涉足工业软件36年,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国内工业软件难以振兴的问题。个人将其总结为以下原因:
*先,国内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不要小看这一点,读者可以看一下现有的工业软件强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士甚*日本等,无一不是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工业强国。完成了工业化的**,不一定都能开发出**的工业软件,但是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是肯定没有**的工业软件的。
笔者认为其中道理在于: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没有深厚的工业技术积累;没有深厚的工业技术积累,就无法将工业技术软件化。
而在国内,工业化进程还在中途,还在尝试以两化融合的方式加速发展完成。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企业普遍不重视工业技术的积累和工业知识的管理,没有多少工业技术可供软件化。再加之极度缺乏资金、人才、政策、市场等工业软件成功的必备要素,因此工业软件无法崛起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天生缺失工业基因,没有工业技术储备,是IT公司的短板。他们若想进军工业软件行业,基本上都是说说和想想而已。即使真有雄心壮志砸个几十亿***进去,未必能听到响声。或许花大钱买断一两个国外中小工业软件企业,还有几分可能性。但是买来的软件能不能适用,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就都是未知数了。
微软是公认的软件巨擘,有钱、有人、有客户、有销售(http://www.maoyihang.com/sell/)渠道,从十多年前就开发ERP软件,但是迄今为止也没有修成正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迄今为止,都没有IT厂商开发工业软件并跃居榜*的先例。
1769-PB4